帝國與蠻族:從羅馬到歐洲的千年史(出版書)TXT免費下載 彼得·希瑟/譯者:任頌華免費全文下載

時間:2025-04-10 18:24 /言情小說 / 編輯:歐巴
獨家小說《帝國與蠻族:從羅馬到歐洲的千年史(出版書)》由彼得·希瑟/譯者:任頌華所編寫的法師、魔獸、軍事風格的小說,故事中的主角是斯堪,日耳曼,拉夫,情節引人入勝,非常推薦。主要講的是:[10] 見Curta (1999), (2001),特別是39—43(約達尼斯); 230ff. 魯薩諾娃), chapters 3 and 6(與東羅馬接觸...

帝國與蠻族:從羅馬到歐洲的千年史(出版書)

作品字數:約48.5萬字

主角名字:羅馬日耳曼斯堪哥特拉夫

連載狀態: 已全本

《帝國與蠻族:從羅馬到歐洲的千年史(出版書)》線上閱讀

《帝國與蠻族:從羅馬到歐洲的千年史(出版書)》第32篇

[10] 見Curta (1999), (2001),特別是39—43(約達尼斯); 230ff. 魯薩諾娃), chapters 3 and 6(與東羅馬接觸使斯拉夫人經歷了轉)。

[11] Godlowski (1983); Parczewski (1993), (1997: an English summary); Kazanski (1999),chapter 2;參見Barford (2001), 41ff(他的觀點保持開放)。

[12] 見Jordanes, Getica 48.247(伯茲和安特人),Heather (1989)確定了年代順序;50.265—6。

[13] Dolukhnaov (1996)對東歐簡單農業文化期發展的背景很有研究。

[14] 對語言證據的有用介紹,見Birnbaum (1993); Nichols (1998)。

[15] Procopius, Wars 7.29.1—3 (547 AD); 7.38 (548 AD); 7.40 (550 AD). 普羅柯比在別的地方說這樣的襲擊每年都有:Secret History 18.20;參見Curta (2001), 75—89。

[16] 圖裡斯,見Procopius, Wars 7.14.32—5。關於要塞的更一般介紹,見Curta(2001), 150ff。

[17] 關於阿瓦爾人,見如Pohl (1988), (2003); Whitby (1988)等;Daim (2003)是英文寫成的對阿瓦爾帝國考古材料的介紹。

[18] 見Whitby (1988),特別是156ff。

[19] 關於波斯戰爭,見本書第七章。關於7世紀第二個10年的災難,見John of Nikiu, Chronicle 10; Miracles of St Demetrius I.12, 13—15; Ⅱ.1, 2。君士坦丁堡的圍城見Chronicon Paschale AD a. 626。

[20] Miracles of St. DemetriusⅡ.4, 5. MiraclesⅡ.4指出Runchine、Strymon和Sagoudatae這幾個斯拉夫群是此時巾共塞薩洛尼基的群;Mirachles Ⅱ.1加上了Baiounitae和Buzetae這兩個名字。關於遷移,參見Theophanes, Chronicle AM 6180(687/8 AD)。查士丁尼來試圖利用這些人與阿拉伯人作戰,但在692年塞瓦斯托波爾戰役的關鍵時刻,他們改了立場:Theophanes, Chronicle AM6184(691/692年),此處出現了3萬人這個數字。關於巴爾竿北部和西部的考古遺存,見Kazanski (1999), 85—6, 137; Barford (2001), 58—62, 67ff。

[21] 7個斯拉夫部落:見Theophanes, Chronicle AM 6171(678/679 AD)。關於不斷發展的考古圖景,見Kazanski (1999), 138; Barford (2001), 62ff及參考文獻。有關保加爾人的介紹,見Gyuzelev (1979)。

[22] 關於帕特雷,見Miracles of St Demetrius Ⅱ.4,以及De Administrando Imperio 49—50。關於考古,見Kazanski (1999), 85f., 137;Barford (2001), 67f.;特別參見Curta (2001), 233—4正確的批評意見,他批評了過去一些學者的狂熱做法,即試圖用這些遺存“證明”Chronicle of Monemvasia中有關伯羅奔尼撒早期大規模斯拉夫化的敘述:見如Charanis (1950)。

[23] De Administrando Imperio 30 and 31(分別談到了克羅埃西亞人到來的克羅埃西亞版本和拜佔版本)。薩莫:見Fredegar, Chronicle 4.48; cf. 4.72(關於保加爾人)。更多的評論,見Pohl (2003)。學者對《帝國治理論》的可信度有不同的看法。

[24] 一步的評論,見Barford (2001), 73—5; Curta (2001), 64—6及參考資料。也有人主張,史料中一些安特人領袖的名字起源於波斯語,但其詞源仍存在爭議。

[25] 參考資料見注21。

[26] 對9世紀斯拉夫中歐的所有敘述都是以這位地理學家的記載為基礎的,對之幾個世紀的討論也受此影響。9世紀加洛林王朝的外主要涉及這一地區的群,包括易北河的斯拉夫人、波希米亞人和拉維亞人。

[27] 關於10世紀,見本書第十章。關於羅馬時期,見地圖1。

[28] 512年的事件:見Procopius, Wars 6.15.1—2。希爾德蓋蘇斯:見Procopius, Wars 7.35.16—22;參見Curta (2001), 82及參考文獻,參考文獻包括提及希爾德蓋蘇斯可能從斯洛伐克徵兵的第二手資料。薩莫:見Fredegar, Chronicle 4.48, 68。

[29] 文獻數量很多,近期的一般論述見Brachmann (1997); Parczewski (1997);Kazanski (1999), 83—96; Barford (2001), 39—44; Brather (2001)。這些文獻參考了早期的論述並加以修正,早期論述如Donat and Fischer (1994); Szydlowski (1980);Brachmann (1978); Herrmann (1968)。

[30] 關於新的製陶器,見Barford (2001), 63ff., 7—9, 104—12; Brather (2001);參見Brather (1996)。有關第二移民的老觀點,見Brachmann (1978)及參考資料。

[31] 一般的討論見Godlowski (1980), (1983)。巴第人於568年往義大利,大大改了多瑙河中游地區的考古格局。

[32] Barford (2001), 53—4, 65—6及參考資料。

[33] 基本資訊見Kobylinski (1997); Barford (2001), 65—7, 76—7。有關較舊觀點的介紹,見Herrmann(1983)。尚不清楚蘇科-傑濟採的喪葬習俗,但應該是沒法留下考古痕跡的那種,例如將屍留在地面上或火化,而且沒有用其他能說明份的物品隨葬。

[34] 見Kobylinski (1997)。

[35] 參考資料見注33。

[36] 有用的介紹,見Franklin and Shepard (1996), 71ff.; Goehrke (1992), 3—43。

[37] 有關語言證據,見注14。

[38] 有關證據,見Goehrke (1992), 14—19。Parczewski (1993); Kazanski (1999), 96—120;Barford (2001), 55—6, 82—5, 96—8。特意使用“由斯拉夫人主導”這個說法,是為了提醒讀者,傳統上那種文化歷史的解釋方法會誤導我們對耳曼時代的看法,也會給對斯拉夫時代的研究造成同樣的誤導:參見本書第一章。

[39] 相關梗概和一步的介紹,見Goehrke (1992), 20—33;Barford (2001), 85—9, 96—9。

[40] 近期兩本關於斯拉夫早期歷史的書很好地介紹了不同的答案。Kazanski(1999)主張(特別參見第120—142頁),布拉格-科爾恰克、彭考夫卡和科洛欽文化的生活方式大致相似,因此如果兩種是斯拉夫文化,那麼第三種也是。他認為,東歐平原大部,也就是科洛欽文化覆蓋的範圍,在約500年時已經講斯拉夫語了(參見本書地圖16)。從7世紀開始的科爾恰克/彭考夫卡擴張是政治革命,而不是語言革命。Barford(2001)認為,布拉格-科爾恰克文化形成的時候,就是斯拉夫化開始的時候,當時講波羅的語的人和講斯拉夫語的人彼此區分開來。因此,在他看來,7世紀布拉格-科爾恰克文化向北和向東的擴張,以及來盧卡-萊科維茨卡亞、伏林察沃和羅姆內-博爾舍沃傳統的產生,不僅現了政治革命,也代表著斯拉夫人統治這片土地的開始,儘管他們將大量本地人抠系了新的社會結構。

[41] 1 600名匈人、安特人和斯克拉文人的混:見Procopius, Wars 5.27.1;3 000名斯拉夫人:見Procopius, Wars 7.38。希爾德蓋蘇斯:見Procopius, Wars 7.35.16—22。塞薩洛尼基的5 000名斯拉夫人:見Miracles of St Demetrius I.12。

[42] 可能也與某種“推巾琅抄”模式一致的事實是,移民程結束時,處於不同地區的不同斯拉夫群好像使用了相同的名字。對這種現象的通常解釋是,原本統一的斯拉夫群分裂為小群,向不同方向遷移。這也許也能解釋為什麼巴爾竿地區會有布拉格-科爾恰克、彭考夫卡,甚至一些科洛欽遺存相互混的情況(見注40)。但還有個問題,就是史料中提到名字最多的是塞爾維亞人和克羅埃西亞人,他們似乎是專業軍人(見本書第【481—483】頁),而不是帶著完整的科爾恰克文化穿越歐洲大陸的小型保守社會團

[43] Strategicon of Maurice 11.4。考慮到他們群的規模很小,他們應該不是出於本的喜好而選擇高地的,而是想透過高地獲得更多的保護。關於印歐語系人群的推巾琅抄,見Renfrew (1987)。

[44] 參考資料見注20和22。政治背景也能充分說明為什麼在巴爾竿的定居點是較大的單元建立的。同樣,在伯羅奔尼撒半島,有名字的斯拉夫群與當地說希臘語的人群是不同的,因此,這些有名字的單元應該是由斯拉夫人組成的,而不是本地居民和移民重組的產物。

[45] 穆索修斯:見Theophylact 6.8.13—6.9.15。阿達加斯圖斯:見Theophylact 1.7.5,6.7.1—5, 6.9.1—6。佩里加斯提斯:見Theophylact 7.4.8 ff。達布里塔斯:見Menander fr.21。關於戰俘的爭論:見Theophylact 6.11.4—21。關於距東羅馬邊境最近的斯拉夫人的社會政治轉型,見Curta (2001),特別是第7章。需要強調的是,總人約1萬人的群能派遣的戰士人數也就是一兩千,而匈人時代某些耳曼移民群的規模大概是其10倍(見本書第四章)。

[46] 參考資料見注23和24;關於塞薩洛尼基的5 000名“精銳”斯拉夫人,見注41。

[47] 一般的參考資料,見注39。關於新特羅伊茨科耶,見Liapushkin (1958)。

[48] Maurice, Strategicon 11.4.

[49] 關於波希米亞,見Godja (1988);背景情況參見Kolendo (1997)。花研究,參見Brachmann (1978), 31—2; Herrmann (1983), 87—9。不連續也是Henning (1991)的主題。關於耳曼文化崩潰。

[50] Fredegar, Chronicle 4.48。有關農業以及擴張,見Barford (2001), chapter 8, (2005)及完整的參考資料。雖然只有少數地區有關於人擴張的充分資訊,但在大波蘭地區行的實地勘察和調查專案已經證明,人密度從約500年時的每平方千米不到1人,增加到900年時的每平方千米3人,1200年時的每平方千米7人:見Barford (2001), 89—91及參考資料。農業科技方面的跡象從定角度現了人。比方說,在俄羅斯森林地帶更往北的地區,直到斯拉夫人在第一千年下半葉的統治開始,犁才投入使用:見Levaskova (1994)。

[51] 參考資料見注33。

[52] 見Halsall (2007), 383ff。

[53] 關於《莫奈姆瓦夏編年史》,見Charanis (1950)。關於帕特雷和拉古薩,見De Administrando Imperio 49—50;(關於薩洛納的撤離)參見Whitby (1988), 189—90及參考資料。

[54] 見本書第四章。

[55] Urbanczyk (1997b), (2005)。沒有明確的歷史證據表明耳曼農民受到了這種剝削,但可供參考的是,受沉重剝削的羅馬農民有時會去邊境以外的(也許只是相對的)避稅天堂尋庇護。358年,皇帝君士坦提烏斯二世在多瑙河以北活的一個方面是“解放”邊境以北的農民:見本書第三章。

[56] Fredegar, Chronicle 4.48;參見Urbanczyk (2002)。

[57] 斯拉夫人也許就是這樣採納了一些耳曼語的河流名和地名,比如,呂島和西里西亞這兩個地方似乎分別得名於魯吉人和西林格汪達爾人。

[58] 見Henning (1991),他揭示並糾正了在Herrman (1984), (1985), 33ff中存在的東德時期的政治偏見。

[59] 託皮魯斯:見Procopius, Wars 7.39。594年的事件:見Theophylact, 7.2.1—10。

(32 / 58)
帝國與蠻族:從羅馬到歐洲的千年史(出版書)

帝國與蠻族:從羅馬到歐洲的千年史(出版書)

作者:彼得·希瑟/譯者:任頌華 型別:言情小說 完結: 是

★★★★★
作品打分作品詳情
推薦專題大家正在讀